学术动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近期举办系列学术活动
时间:2021-02-26 来源: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研究院 作者: 浏览:826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

2020年会成功举行

01


  

2020年12月12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2020年会在线上举行。会议主题为 “疫情后历史文化名城的韧性应对和规划响应”,近50名学部委员以及业内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线上会议。


会议首先由学部荣誉主任清华体育大学建筑学院文国玮教授和学部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卓健教授分别致开幕词辞。之后进入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由学部副主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盖春英副所长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郭亮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为例”的精彩演讲,研究首先识别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通勤中心;其次,以通勤中心为核心识别通勤圈,通过标准差椭圆和内部通勤率来测度其外部形态、圈层结构、内部构成特征;最后,基于通勤圈的运行特征进一步探讨大城市空间结构运行绩效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显示通勤圈的绿色高效取决于通勤圈结构与内、外交通系统的耦合程度,提出基于绿色高效出行的通勤圈结构模式优化策略:通勤圈内部交通依赖于内部完善的路网和公交系统,发挥“慢行”或“慢行+公交”方式的主导作用;跨通勤圈交通主要依赖于快速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系统发挥跨通勤圈出行的辅助性作用;应充分利用相关交通政策适度管控通勤圈内部的小汽车通勤出行。


东学院学建筑学院朱彦东副教授则就“老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及TOD开发的困惑与思考”做了主题报告,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系统开展TOD开发不仅是发改委、住建部等国家部委的关注热点,各规划研究单位、设计院,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司均纷纷对TOD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见解。而打造“轨道上的合肥”任重道远,合肥老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及TOD开发也引发了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对合肥来说,正在主动适应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发展需求,应当看齐沪宁杭,顺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世界级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要求,合肥加速发展TOD模式城市化建设,依托轨道,高效的整合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经济活力,让城市更精致高效。


报告引发了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第二个环节由学部副主任重庆体育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泽新教授主持。首先由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许五军副院长就“赣州古城福寿沟的形成与启示”为题进行演讲。主要论述了赣州古城福寿沟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虽然是古代水利设施的一项系统工程,但并不复杂,关键它是一项良心工程。从“福寿沟”至今仍在使用,为人类造福,就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和责任,敦促我们反思今天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憾。对当前实施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理念、有效实施、精准管控的城市发展路径,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福寿沟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要尊重自然,提高规划科学性。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汪晓刚教授就 “老旧社区改造与古镇保护建设”做了主题报告。通过几个具体设计案例,论述城市更新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它肩负着保护历史文化、改造老旧社区、创造未来历史的重任,不仅是为了治疗所谓的“城市病”,而且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从技术层面来讲,城市更新也是一个盘活资产、推动新功能业态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技术手段。从交通组织来讲,往往在城市更新中,都会遇到古镇古街等具有城市文化记忆的片区,然而现有的技术标准都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冲突(如空间肌理、道路等级、防洪、抗震等等)。在未来的规划中,希望同大家一同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手段,更好地保护、改造、传承城市历史。


委员们对4个主题报告充分热议之后,进入会议的第三个环节,由学部主任卓建教授主持了“疫情后历史文化名城的韧性应对与规划响应”主题讨论。按惯例学部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肖建莉副教授做了2019-2020年学部工作报告,之后与会委员和专家学者就研讨专题和学部未来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名城交通学部荣誉主任清华体育大学文国玮教授全程参会,并对学部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华北分部

举行2021年度第一次学术交流会

02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华北分部2021年度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于2021年2月6日在线上举行。来自华北分部的10余位学部委员参与会议,同时也吸引部分关心名城交通规划的人士参与。


名城交通学部副主任、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盖春英首先就2020年华北分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展望2021年。随后5位委员进行了主题交流发言。


华北分部副主任、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陆明委员进行《基于微气候感知的寒地城市历史街区步行环境评价研究》的发言。严寒气候对寒地城市发展的制约亟待突破,如何优化寒地城市历史街区步行环境,改善使用者活动体验,提升城市空间综合活力,对寒地城市复兴发展至关重要。陆明委员以微气候感知为研究视角,从微气候感知理论建构、微气候感知定量评价和历史街区步行环境评价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研究成果将为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微气候调节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实施路径。


来自8188www威尼斯的卜雪旸委员以《历史景观的故事线》为题进行了交流。历史景观的保护规划不应仅仅满足于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思维,营造当代人“探访”先民、倾听故事传说、感悟时光荏苒的场所空间。围绕这一思路,卜雪旸委员以武夷山历史文化名城和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规划编制过程的反思,探讨如何在城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把握“保护名城历史空间和山水格局”、“保护历史地段传统风貌整体特征”、“保护历史景观的环境背景”等保护要求,尤其是如何对“可拆可留”、“可留可改”的建筑和空间提出合理的空间整治和风貌控制要求。


《沈阳市城市交通一体化典型案例剖析》由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张玉一所长带来。通过剖析沈阳地铁4、9、10号线交通与用地一体化、沈阳世纪大厦地铁站交通一体化2个案例,总结出通过协调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地下空间等资源配置,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开发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以及通过构筑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及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高效无缝衔接的一体化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研究的汉口沿江历史风貌区交通规划》由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规划总监王悦分享。规划关注历史风貌区公共环境品质提升,按照“调研现状——愿景与策略——网络规划——试点项目——分类导引“几个部分开展工作。确定了提升绿色交通比较优势、激励本低的公共生活、保持街区丰富性的环境改造以及创建世界级气候适应性区域等四个愿景目标与相应的12项关键策略,如制定严格的机动车管理措施、挖潜小微公共空间提升网络均好性、保持区域内的居住比例避免过度商业化、优先垂江通道的品质提升等。


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舒诗楠博士以《健康街道理念的落地生根——王府井地区慢行系统规划的思考》为题进行交流。舒诗楠博士的工作着眼于后疫情时代公共健康的诉求,在王府井地区率先践行健康街道理念。规划较以往改善空间设施的基础上更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在关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场所功能的营造,在关注慢行交通系统自身的基础上更强调多交通系统的协调,形成了1大愿景目标、5个规划策略、8项规划方案和4大创新试点,旨在将王府井地区打造成北京市首个健康街道示范区。


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就发言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对名城交通学部的发展提出建议。名城交通学部的委员们致力于促进名城保护与交通协调发展,也期盼更多有志之士关心并加入到名城交通工作中。


2021研究展望

03


2021年2月21日21:30,全体委员在线学习了中央电视台CCTV-2播出的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曹昌智副主任专题演讲“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 曹主任就中国传统村落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娓娓道来,涉及类型涵盖全中国的各地区各民族。曹主任认为现如今传统村落保护万马齐喑究可哀,且缺少话语权,需要为传统村落保护呼吁呐喊,唤起社会的应有重视,而不能仅仅看作是部门职责。大家为保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村落,留住乡愁,满怀一腔热血,已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奉献了艰辛和智慧。接下来应该拓展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视野,意识到原来不被看好的传统村落保护其实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如今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正式成立,委员们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和研究中能够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创新发展作为重点,期待各位的丰硕成果。